周二专业配资开户服务,多哈传来一声巨响,中东局势瞬间被打乱。发动袭击的是以色列,目标直指哈马斯成员。结果至少五名哈马斯成员丧生,还有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在抢救中不幸去世。不同于战区里的常态交火,这次行动直接发生在卡塔尔首都——一个被美国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同时驻有美军在中东最大基地的地方。
以色列方面最初表态强硬,称这次行动得到了美国许可。但白宫火速否认,说他们直到袭击前一刻才收到通知,并补上一句“令人遗憾”,却又暗示可能会为和平带来机会。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无疑让人看清了背后的微妙。
卡塔尔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比某些亲以色列游说集团更有分量。但正因为如此,当导弹打到多哈,美国只用“遗憾”轻轻带过,这就像给所有还抱有幻想的人当头一棒。
事实上,所谓“卡塔尔游说集团”的说法早已存在。以色列强硬派经常用它来解释美国社会中对以色列无条件支持的动摇。内塔尼亚胡就指责过,卡塔尔在美国高校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诋毁以色列和犹太人,甚至伤害美国。他把校园里的亲巴抗议、一些右翼舆论中的反犹情绪,统统归结到卡塔尔的钱袋子。
展开剩余69%“全球反犹太主义与政策研究所”也多次在国会作证,声称卡塔尔资助和反犹言论蔓延有关。但他们的研究方法问题重重,甚至被批评“完全错位”。更尴尬的是,这家机构直到2020年前都在接受以色列政府资金,却未公开披露。
卡塔尔的确是个灵活的玩家。八年前,它还差点被沙特和阿联酋联手逼到墙角,从那以后,它全力经营在华盛顿的影响力。研究显示,它已经从“小角色”成长为牌桌上的重要玩家。
卡塔尔最成功的形象,是“调解者”。从阿富汗到非洲,从黎巴嫩到也门,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尤其在加沙战火中,它主动介入,英国媒体甚至称多哈为“全球外交之都”。在华盛顿,卡塔尔的游说团队不断强调这一人设,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当以色列推动美国更深地卷入冲突时,卡塔尔在努力拉刹车,推动停火、人道救援与人质交换。
具体操作也有迹可循。比如,游说公司GRVStrategies为卡塔尔撰写的要点文件,处处围绕“斡旋、缓和、援助、人质”;Lumen8Advisors则把卡塔尔首相送上塔克·卡尔森的节目,让他直接对保守派观众喊话。甚至早在2017年,卡塔尔的代理人就盯上了MAGA圈的意见领袖,目的直白:让当时的总统“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这也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内塔尼亚胡对卡塔尔影响力的排斥,竟然与部分美国保守派舆论中的怀疑态度产生了共鸣。事实上,美国保守派内部在“是否坚定支持以色列”这个问题上,已经公开分裂。
一个拥有美国最大海外基地的盟友遭到袭击,而华盛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遗憾”。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必然被各方记在心里。更现实的担忧在于,这可能会冲击卡塔尔的调解角色。过去几年,卡塔尔正是凭借“能与各方对话”的优势,在人质交换和人道援助上获得话语权。
这次事件也像一场力量比拼的检验。至少在这一回合,亲以色列阵营没有被“卡塔尔资金”压过。但这并不代表另一边可以掉以轻心。研究机构的简报就提醒过,卡塔尔曾与特朗普团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沟通渠道,影响力直达顶层。
至于所谓“卡塔尔买通美国大学”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偷换概念。把美国高校复杂的思想光谱简单归因于“外国金钱操控”,忽略了加沙冲突带来的直观冲击,也遮蔽了以色列军事行动对舆论的影响。毕竟,海外分校的运营经费,和美国本土校园的抗议氛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当然,卡塔尔也绝非“无辜的天使”。它懂得如何包装自己,会通过媒体、游说文件、意见领袖等方式,讲述“和平促进者”的故事。这是一套娴熟的现代政治传播手法,既高效,也有限度。而多哈遭袭的那一刻,现实清晰提醒了它:再大的影响力,也不能保证能躲过飞来的导弹。
发布于:天津市信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